時間:2022-09-02 作者:盧厚壯
夜色還未褪去的清晨,一輛輛滿載羅牛山豬肉的貨車已如約而至海口各個供應點,無論是生鮮超市的冷鮮貨架,還是農貿市場的檔口,羅牛山放心豬肉總能保質、保量、按時配送到位,保障市民生活需求——尤其在疫情發生的當下,羅牛山對市民“肉籃子”穩產保供的擔當與承諾,更加堅定踐行。本輪疫情發生以來,作為海口市豬肉供應的主戰場之一,海南羅牛山肉類有限公司快速響應,積極行動,8月1日至今,已累計向市場供應約2400噸豬肉,保障城市每日所需。這其中,除了生產一線員工一如既往加班加點的奮斗,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擔當與奉獻同樣值得我們關注與敬佩!
疫情之下,市民對豬肉的需求不斷增加。由于精加工肉品易購、方便烹飪、安全等特點,市場對精加工產品的需求量變大,加之肉品精加工業務在海口僅有羅牛山現代化生豬屠宰加工廠能提供,因此公司精加工產品的訂單成倍劇增,“平時一天僅向市場供給2000盒的精加工產品,疫情期間增加到日均10000盒。”肉類公司銷售部負責人韓鵬介紹。
圖:氣調產品(歷史圖)
精加工產品主要以氣調盒為主,生產工序復雜,且都是精細活兒,包括肉品分類、粗分割、精分割(大小一致、形狀規整,便于裝盒)、稱重、裝盒、充氣、貼標、放冰袋、打包等,因此對人手需求更大。為此,車間主任李育琴在請示公司領導后,立即啟動緊急預案,及時向行管部門發起支援號召。“有召必到”已成為肉類行管人員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感,每次一線有召,大家都積極響應,這次也不例外。收到召集令的行管部門——財務部、人資行政部、采購部、生產管理部、設備部、銷售部,迅速梳理本崗工作后,共同成立疫情生產后勤小組,投入支援一線工作。8月以來,共有近200人次后勤人員支援生產。
與以往相比,這次后勤小組的支援工作更具挑戰。
因疫情管控,后勤人員早上7點前便到達公司,收工回家往往是第二天凌晨1點后的事。這期間,他們大多數時間在車間支援,切肉、稱肉、貼標、配貨、打包……已經多次支援一線的他們雖然已經駕輕就熟,但這次劇增的訂單量,讓大家不敢怠慢。“除了飯點時間,大家都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地干著,一般在車間工作至少7、8個小時,有時訂單突如其來,最晚的一次是下午7點,為了保障市場需求,大家也主動加班加點完成。”李育琴主任介紹道。完成車間任務后,行管人員還要回到電腦前,根據原計劃著手完成每日本崗工作,做到今日事今日畢。凌晨2點后才離開公司,也是常有的事。
圖:后勤人員支援一線的生產場景
工作時間的增加,于員工們而言是極大的考驗。車間員工完成的所有工序,基本是全程站立,除去簡短的休息時間,平均一人一天站著的時間至少有7個小時,加上不停歇的手上工作,以及厚厚的無菌工作服,即便在低溫環境下的他們,脫下工作服,內衫也早被汗水浸透,額頭也滿是汗珠。
銷售經理呂琦也是這次投身一線的后勤小組人員之一。在領導同事眼中,她是積極分子。“每天最早到,最晚走”、“樂觀、積極”是同事們對她最深刻的印象。投入一線生產的她,更是如此。每天吃飯時和孩子簡單的視頻通話,然后又短暫地扒拉幾口飯,又投入到生產中。一干,又是一個凌晨,“累并快樂著,作為民生事業的守衛者,特殊時期,能為保障市民‘肉籃子’貢獻一份力,這是光榮的使命!”呂琦說道。據統計,自8月1日以來,公司已累計向市場投放近22萬盒精加工產品。
圖:呂琦朋友圈截圖。樂觀的她,朋友圈“帶貨”時,段子詩詞信手拈來
圖:呂琦朋友圈截圖。豆大的汗珠掛滿臉頰,向“羅牛山男孩女孩們”致敬
如果用“全能”來形容肉類公司的后勤人員,我想應該沒人反對。為保障產品能按時配送上市,后勤小組李一明、伍淑男還兼任了“協調員”,或是協調運輸車輛通行,或是協助員工辦理保供人員通行證,累計協調車輛70輛,為公司員工成功申辦保供通行證。“比較難的是車輛通行。每天傍晚就得關注手機信息,掌握下一日封控時間,同時要提前準備資料,包括車輛信息、司機信息、健康碼、核酸報告等,然后及時對接政府部門,取得通行證。”伍淑男說道,“最緊張的一次是凌晨4點左右,道路臨時設卡不給通行,又臨近產品上市的時間,在接到采購的電話后,我和李經理一個打電話了解情況、催收資料,一個打開電腦,快速整理材料,報送相關部門。成功申辦后,迅速開車去取通行證,及時送到卡點,最終確保產品及時配送。”時間的緊急,多方的對接,資料的匯總,手機電話不停,信息彈出不斷,以及等待結果時的焦慮……接受采訪的伍淑男在描述當時情況時雖然只是只言片語,但我們也深知其中的不易與付出。
無論是后勤隊伍,還是一線人員,他們雖長居幕后,但需要之時,總會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他們是城市微光,即使光弱,卻能在“起早貪黑”之時點亮萬家燈火。肩扛責任,心有擔當,向每一位與羅牛山共同堅守民生大業的拓荒牛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