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01 作者:劉力
早就聽同事說,羅牛山眾多豬場里,舊州豬場的條件最為艱苦,筆者來之前已做好心理準備。但是,當筆者一行來到這里,大老遠看到一間間整潔的小平房,一排排整齊的豬舍,還有裝備齊全的消毒區時,實在無法相信這里就是我們想象中的破舊的舊州豬場。
誰能想到,2年前,這里一眼望去都是樹林,偏僻荒涼,無水無電,能有今日這般景象,是舊州豬場場長王武平和他的同事們依靠血肉之軀和拓荒精神創造出來的奇跡。
舊州豬場場長王武平
【既然來了,就要把事做好】
2016年,王武平從紅明原種豬場調到舊州豬場。那時,豬場周圍是一片雜亂的樹林。更糟糕的是,這里幾乎不具備生活和居住所需的基本條件:不通水不通電,四周杳無人煙,大家只能去附近關系好的小店老板娘那里蹭飯;沒有床,搭兩塊木板往地上一鋪就睡一宿;連衛生間都沒有,洗澡只能在房里隨便沖洗一下。
“那時,舊州豬場剛剛被羅牛山收購。之前,我根本沒想到條件會有這么艱苦。”王武平說,“2位新招的員工,第一個來到大門口,一看條件這么差,轉身就走了,另一個還沒來舊州鎮,聽說這里連衛生間都沒有,立馬就辭職了。就連我老婆也開始抱怨,紅明豬場條件那么好,來這個破地方干嘛?”
對初到舊州豬場的王武平來說,生活上的艱苦并不是最大的難題,養豬條件上的困難才是他最頭疼的。
沒有防盜設施、豬舍無通風、四周草木叢生濕度大、道路泥濘……舊州豬場的原貌,可能是個養豬人都會喪失信心——“這里條件這么差,是養不好豬的。”周圍很多人也都不看好王武平。對此,王武平的回應平淡中透露著堅定:“既然來了,就要把事做好。”
【舊州豬場舊貌變新顏】
沒有院墻和鐵絲網,王武平就帶著員工自己修建,并實行了嚴格的管理制度,任何人進豬舍都要進行消毒,各個廠房車間之間的員工盡量避免跑竄,從而確保良好的環境衛生。廠房不通風,就把上面打通,拆屋檐,修建天窗;豬舍濕度太大,就往地上撒石灰粉,讓地面干燥;及時做好豬的免疫接種工作等。
王武平還帶著員工著手進行豬場環境和設施的改善:通水電、打水井、鋪路、建房子、改造豬舍以及增加限位欄等。600多個日日夜夜,他們不僅僅要經受日曬雨淋和勞累,還要忍耐漫長的寂寞和孤獨,甚至一年都見不上親人幾次面。
去年,王武平接到家里的電話,父親目前正在住院。當時豬場人手緊缺,他遲遲沒動身。王武平很早就知道,父親身患肺癌,但他總是安慰自己,父親這是慢性病,再說家里有母親的照顧,短期不會有事。誰知這一遲疑竟成了他一生最大遺憾。那天晚上,母親打電話告訴他,父親快不行了,讓他盡快回家。王武平放下電話,手直發顫,在有條不紊地安排好豬場工作后當晚出發,第二天早上才趕到醫院,只匆匆見上一面,父親下午便永遠地離開了。
“這么多年,我也想過要放棄,我和老婆說過幾次,該回去歇歇了,多點時間照顧老人。”王武平說。但他最終還是無法割舍心中那份養豬情懷,選擇了繼續堅守。
王武平的堅守最終得到了回報,舊州豬場舊貌變新顏,生產和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僅僅用了不到三年時間,舊州豬場的母豬數量增長了約1.8倍,存欄豬數量增長了約3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