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7-01 作者:劉力
2019年的高考已經結束,海口景山學校的畢業班學子們順利完成高中學業,即將進入大學開啟一段嶄新的人生歷程。在他們的背后,除了有一支專業知識精湛、教學經驗豐富的各學科老師教導他們學業外,還有一只后勤隊伍默默為他們保駕護航。他們就是海口景山學校德育處的老師們。
當筆者走進海口景山學校德育處辦公室時,在一面墻壁上發現了一張《巡查值日工作流程表》,上面記載著德育處老師們一天的工作安排:早上6:50,德育處的老師們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督促學生起床、巡查學生上操情況;7:20,孩子們已開始在食堂用餐,他們則開始巡查食堂用餐情況;孩子們上課后,他們開始宿舍內務整理等常規工作;晚上7:00,德育處老師們需要值班,以防發生突發事件;晚上11:00,他們還要巡查學生宿舍。整天安排沒有縫隙,每天周而復始,對他們來說,工作沒有上班下班之分。看完之后,筆者不禁感慨,沒有超強的體力,沒有真正的愛心,還真干不了德育工作。
德育處召開德育工作研討會
【不怕工作辛苦,只因心中裝滿對孩子們的愛】
做事用心、盡心、暖心,是德育處老師工作要求。他們從來不怕工作的辛苦,只是擔心遇到突發事故,特別是孩子突發疾病。“一旦發生了,對我們來說就是天大的事。”德育處主任龔文軍說。為了在事故發生時能及時趕到,德育處原主任陳雪梅干脆就住在了學生宿舍,這一住就是整整10年,從她2007年入職景山學校開始,到2017年退休,學生在校期間,她幾乎沒有回過家。無數個日夜相守,不辭千辛萬苦,換來了孩子們的幸福平安。
有一次,凌晨3點半,龔文軍被一通急促的手機鈴聲叫醒,生活老師著急地告訴他,學校一名叫小潔(為保護孩子們隱私,文中所涉學生均采用化名)的女生突發急病,渾身顫抖……
掛了電話,龔文軍和幾位德育處老師共同趕往學生宿舍,同時立即聯系學校領導和值班校醫。校醫進行初步診斷后,認為病因是顱內壓升高,壓迫神經系統所致,需要立即送往醫院。他們馬上聯系到學校校車,將孩子送到醫院急診室。
“孩子已脫離危險,病情趨于穩定,待明早主任醫師上班后再做進一步的救治。”他們在經歷了漫長的煎熬后,急診醫生公布了結果。
由于送醫及時,小潔得到了及時救治。在場的德育處老師們和生活老師一直守在醫院,直到女生病情穩定才趕回了學校。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心化解了一次突發事故。
德育處老師組織高考前心理疏導系列活動
【以愛的名義為孩子們鋪平求學之路】
除了德育工作外,海口景山學校德育處的老師們也時刻惦記著孩子們的學業。德育處副主任包威就是這樣一位充滿愛心和熱心的老師,他為學校里家庭貧困的孩子們牽線搭橋,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并進入大學就讀。
自2002年起,海口景山學校每年都會劃撥出專項資金用于學生的獎勵和資助,這些受資助的孩子大多來自海南省內經濟欠發達地區,學校除免除孩子全部就讀費用(包括學費、住宿費、書本費等等)以外,每月還額外發放每名學生300元就餐補助。
盡管如此,仍有少數學生家庭經濟較為拮據,甚至考取了理想的大學,家里也拿不出錢給他們作學費和生活費,學業面臨中斷的危險。對于這些學生,包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直想為他們做點事情。
一次偶然的機會,包威結識了海南民間慈善團隊慈恩抱抱團以及國際獅子會海南分會(國際獅子會是一個國際性的公益慈善服務組織)的相關工作人員,并和他們建立了合作關系,從此開創了他的慈善公益之路——他把符合條件的學生介紹給這些慈善機構,從而讓他們獲得經濟資助。
包威的這一善舉,照亮了海口景山學校許許多多孩子們的求學之路:
2014年,高三畢業生王芳同學(儋州籍)得到資助,順利進入南開大學就讀,畢業后進入儋州一家銀行工作;
2015年,李明(萬寧籍)、李偉(澄邁籍)、劉清(澄邁籍)、郭瀟(東方籍)四名同學再次得到資助,得以順利進入大學校門;
2016年,王健(儋州籍)、符國威(儋州籍)兩名同學有幸得到了“海南省慈善醫療救助基金會300助學項目”的資助,在2016年高考中以優異成績被天津師范大學和山東建筑大學錄取。
……
據初步統計,自2014年以來,包威總共幫助了44名學生。
海口景山學校德育處的老師們用一堂堂思想政治課、法制教育課、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等,為學生指明航向;在意外發生時為學生遮風擋雨;在學生因經濟貧困無法繼續學業時向學生伸出援手,正是他們用責任為學生們編織了一張保護網,用愛心鋪就了一條通往高等學府的寬闊大道。